近期,教育领域两则热点新闻引发广泛关注:一批高职专科院校升级为职业本科大学,实现“专升本”跨越;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连续3年招收本科毕业生,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%以上,上演“本升专”佳话。这“一升一降”的背后,正是职普融通从共识走向深度实践的生动写照。
职普融通的快速发展,离不开社会心态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。
从社会层面看,公众对教育的认知愈发理性。“因材施教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成为选择教育路径的核心标准。随着制造业升级、服务业提质,蓝领技术工人薪资持续上涨,部分领域甚至超越白领,“坐办公室”与“进工厂车间”的职业界限逐渐模糊,两条赛道均有清晰的晋升通道。在此背景下,“高分报职校”不再是新闻,优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持续攀升。
政策层面的支持更成为职普融通的“加速器”。从推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,到加快构建“职教高考”制度,再到大力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,一系列举措持续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,让学生的成才路径更畅通、发展潜力更充足。
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既是应对当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抓手,更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。
数据显示,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,高技能人才突破6000万人,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,缺口依然显著:汽车行业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需求达4万人,现有人才仅4000名,缺口超3.6万;家政服务业用工缺口更是超过2000万人。
不仅如此,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懂智能制造的技术工人,乡村全面振兴渴求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,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呼唤专业幼教托育人才……旺盛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,凸显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性——这既是当前之需,更是长远发展之计。
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,关键在于教学与产业的融合深度。职业院校唯有紧扣产业需求,才能培养出“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人才。
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格力电器携手开办“订单班”,将企业岗位需求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,学生所学、所练与企业所需精准对接;吉林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生产线,这里既是学生的实操课堂,也是生产车间,每年可产出10万辆份红旗汽车零部件。这些案例证明:职业院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核心,朝着专业化、市场化方向深耕,才能擦亮“特色招牌”。当走出校门的学子既能实现自我价值,又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,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将迈上新台阶。
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
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,将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精准对接创新链、产业链各环节,能有效破解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难题。从提升产业工人劳动权益保障水平,到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,再到搭建高水平人才与创新企业对接平台……一系列举措直击人才发展痛点,旨在激发“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”的潜力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,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动力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,“统筹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,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”。这一部署不仅凸显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,更对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面向未来,只要持续打通人才培养的堵点卡点,完善人才管理机制,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、相互赋能,就能让更多优秀人才各显身手、各尽所能。当创新才智充分涌流,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获得不竭动力,教育强国建设也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。
—— 评论区 ——